(来源:新周刊)
提到“英雄悲歌”,你会联想到什么?
是“他时若遂凌云志,敢笑黄巢不丈夫”的宋公明,还是“生当作人杰,死亦为鬼雄”的楚霸王?是吴宇森导演镜头中义字当先的小马哥,还是金庸先生笔下为国为民的一代大侠郭靖?
而提到“女性向游戏”,你又会联想到什么?
是柔声细语的虚拟来电,还是一张含情脉脉的互动卡面?是缠绵悱恻时的情绪价值,还是英雄救美的沉浸体验?
然而,把这两个概念放到一起,似乎总是指向男频、女频的泾渭分明。
一直以来,这种“刻板认知陷阱”总是以一种隐秘的方式,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,大众印象中所谓的“英雄悲歌”似乎是专属于男性的浪漫,“女性向游戏”则大概率围绕着恋爱这个核心命题。
听起来,这种现象本身就堪称一部“悲歌”了。
那么,以女性为目标群体的游戏作品,是否还能承载更丰富更多元的表达内核?“英雄故事”与“女性向游戏”这两个概念是否可以存在交集?
答案当然是肯定的。而今天要聊的,就是这样一款有些“倒反天罡”意味的游戏——即将于9月26日公测的《如鸢》。
01 “女性向游戏”,如何塑造出非传统的“英雄故事”
《如鸢》这款游戏到底讲的是什么故事?
打开搜索引擎,你会获得这样一个答案——这是一款基于汉末历史背景的架空改编的手游。在游戏中,玩家是女扮男装的“广陵王”,作为密探组织“绣衣楼”的首领,一边招贤纳士,一边周旋于几大权谋势力之间。
以一起玉玺失窃案为开端,《如鸢》宏大的乱世画卷也被徐徐拉开。借由“广陵王”的视角,玩家也可以一窥那个战乱年代的众生百态。
显然,这样的基础设定已经给塑造“英雄”预埋了充足的空间,同时也体现了《如鸢》“女本位叙事”的第一个与众不同之处,即主角的设定,游戏颠覆了某些固有的套路,创造出了一个有野心、有欲望、有智慧、有大局的女主。
游戏中的“广陵王”会享受花前月下,但绝不沉迷于此;她会寻求帮手,但绝不附庸。在尔虞我诈的权谋世界里,她充分展示了女性独有的力量,更寄托了无数当代女性的觉醒意识。这,便是“广陵王”身上的英雄成色。
而对于“广陵王”手下的每一个密探,《如鸢》同样进行了无比细腻的刻画,从而让众多在刻板认知中本不该抢戏的“非主角”,也都闪耀出“英雄”式的人物弧光。
比如,陈登,这个以“广陵太守”身份记载于史书中的不知名人物,原本恐怕断然不会和“英雄”二字联系到一起,但是在《如鸢》中,他扶世济民的理念却被巧妙地具象化呈现。
他在东阳城被战火摧毁之后来到广陵,怀着重建家园和为百姓带来安稳生活的目的开始履行父母官的使命,和当地百姓一起下地研究稻田耕种方式,“研究怎么种出来的稻米更丰满、怎么养的稻花鱼更肥美”……这种小细节呼应了其对于食物有执念的人设,也强化了其一心为民的基层官员形象。
然而“三年无饥,三年无灾”的美梦,终究还是因为广陵之战的到来而破碎了。梦醒时分,这个经历过城破家亡,吃着乡亲们百家饭长大的“邻家小孩”,毅然决然地主动承担起了守城的任务,但也不得不又一次直面城池被毁的惨烈现实。
这是一次英雄式的决断,但无疑也带有明显的悲情色彩。
《如鸢》中的“陈登”,代表的是一种贯穿古今的文人风骨,透过他,可以看到古时士子书生的理想主义,同时,也能看到当代基层工作者的踏实肯干。所以在玩家口中,他既是那个如鸢自己的纯(陈)元(龙)皇后,更是最具中国灵魂的平凡英雄。
游戏中,玩家称为“最具有中国灵魂”的角色陈登。(图/社交平台截图)
如果纵览“绣衣楼”的密探群像,你会发现,诸如此类的“悲情英雄”角色,在《如鸢》中比比皆是。
他可以是孔融,一个以儒道为毕生精神支柱的师长,因为反对董卓当权遭到贬黜,前往北海“苦寒之地”成为父母官。面对粮仓空空如也、黄巾军频频作乱的情况,他甚至不得不放弃自己坚守的“正义”,假借传教的名义,换取北海世子的私粮来赈济百姓,最后却反而要独自承受来自百姓的误解和怨恨……
他也可以是郭嘉,孔融老师的一名天才学生,因为具有预言未来的能力,所以总是戏谑调侃“孔夫子”那一套天命有常、克己复礼的理论,然而当他预知战争不可避免,却并没有选择隐居出世,躲避战乱,而是用一种玉石俱焚的姿态,希望尽一己之力,保护更多的人……也正是因为成功立住了一个又一个鲜活而饱满的形象,才让《如鸢》这曲乱世洪流中的英雄悲歌,得以演奏出直击心灵的动人旋律。
02 直面苦难,但不歌颂苦难
作为以乱世权谋为大背景的故事,《如鸢》不仅是通过女主角“广陵王”,以及那些存在于历史缝隙之间的“密探”来诠释“何为英雄”的命题,它的第二个难能可贵之处,就是罕见地将视角对准了无籍籍名的“边缘人物”,去讲述那些“无名之辈”的英雄故事。
创作者对于宏大背景下,底层小人物的苦难命运,同样给予了足够的尊重和共情。
比如“蟹婆”这个角色。她在剧情中呈现的最初形象,是作为“广陵城百姓”这一群体的代表,游戏中对于她的前尘往事并没有着重介绍。但随着“陈登”剧情的展开,玩家会发现她对陈登的信任和疼爱是有迹可循的,她本是生活在东阳的一个普通女人,和陈登一样亲历家园被毁,随难民一起到了广陵。自始至终,她都把陈登这个父母官当作自己的孩子一般疼爱,给他送鱼、烧饭。当广陵城被围攻,她眼看着故友相继离世、陈登为此焦头烂额,便自愿请缨潜入敌营纵火烧粮,而这“最后照顾小陈的一次”也成了蟹婆和那个战乱年代的诀别。
蟹婆的一生是苦难的。她和“小陈”一样,经历了太多次城破家亡。广陵城危在旦夕,她的老友们全部死于战火,但年老体弱的她已经没有了“小陈”那样从头再来的力量,她的“赴死”不是软弱,而是勇气的象征。
蟹婆所代表的,正是万千为戍守广陵献出生命的“无名英雄”。只不过,这些人成为英雄的道路却也不尽相同。
在另一对铁匠父子的故事中,同样是面临广陵城的战事,身为铁匠的父亲起初只想明哲保身,不愿交出家中赖以维持生计的铁块,但年仅14岁的儿子为了坚守城池上了战场,顶着破碎的铁盾,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。而儿子的死讯让父亲一夜之间蜕变,最后掏空所有的家底,带着灌满铁水的器械站上了城楼,选择了和儿子一样壮烈的结局。
可以看出,《如鸢》对于这些底层人物,既有悲悯,也有敬重,而透过他们所呈现的,也是一种更多元的英雄主义。更重要的是,《如鸢》并不是以一种“奇观”的角度展现时代洪流下人物的悲剧,而是赋予角色更“人文”的特质,赋予他们截然不同的“成为英雄”的动机,动态展现“乱世”之下的人物成长与悲欢离合。
03 英雄主义,无关性别
罗曼?罗兰曾说过:“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,那就是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,依然热爱生活。”放到战乱年代,暂且不论所谓的“生活”会被归到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第几层,但有一点依然不会改变——这种英雄主义,无关性别。
而在《如鸢》这款“女性向游戏”当中,属于女性的英雄主义时刻也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放大。
董贵人“阿春”,这个在历史上完全以傀儡形象出现(她因家族显赫成为汉献帝妃嫔,又因家族被牵连被杀),在《如鸢》中的初登场是鲜艳明媚的天真少女,对献帝皇后“伏寿”怀有后宫女子之间常见的嫉妒,但她也能清楚地认识到“伏寿”身上的闪光点,这也成为两个身处后宫的少女能够互相理解、互相依靠的起点。在“伏寿”等人陷入绝境时,“阿春”假称有孕,希望以此为众人换取一线生机,却事与愿违。最终,面对追兵,她选择挡在曾经的情敌身前,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“伏寿”一行人的安全,也为汉室留下了复兴的希望。
这种女性角色之间的微妙关系,构成了“英雄”故事的不同注解。突破传统“雌竞”视角所呈现出的女性友谊,也更能让现代人产生共情。
这种处于当代价值观下的“重构”,也是《如鸢》所擅长的。游戏中不乏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角色,比如在三国时代以“绝代美女”形象出现的小乔,在游戏中也摆脱了传统叙事中的符号的身份,成为一个具有抗争精神、反抗包办婚姻的“独立女性”。在庐江被攻破后,她在“广陵王”面前争取自己的权利,并最终凭借自己的机智替父报仇成功。至少,在《如鸢》的故事中,她不再是哪一方的战利品,铜雀台没有锁住她的才情。她用自己的手段成功替父报仇。即便是再爱嗑“瑜乔”CP的玩家,也不得不承认“就算是没有爱情线,她的个人魅力也足以让人着迷”。
虽然号称一款女性向游戏,但不难看出,《如鸢》所展现的世界观,是超越性别的。创作者基于女性视角所构建的世界,反而因为细腻的描述和丰富的心理描写,让人物更加真实、更容易让人们产生共情。
另一方面,女性向游戏所关照到的角色,甚至更容易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。毕竟,当女性在虚拟世界也能大展宏图、开展一番事业之时,玩家也不由得开始反思传统故事里对于“英雄”的定义。
事实上,“英雄”从来没有统一的面貌和出身。所谓“英雄”,或许是“陈登”这样,明知结局寥落,依然坚持到最后;或许是郭嘉、孔融这对师徒组合,殊途同归,选择用各自的方式为理想殉道;或许是小乔这样,在未知的前路中与“命运”写下的剧本抗衡;也有可能,是蟹婆、铁匠、阿春那样,尽管只有一瞬的鲜活,却宁愿选择向死而生……而《如鸢》所坚持的,通过不同性别、不同身份的角色,构建出一组殊途同归的“英雄悲歌”,也让当代人从中感受到多元视角带来的冲击。
正如《如鸢》制作人小萌此前在媒体采访中提到的,从游戏开发的角度去看,女性的一些特质或许会带来些许的优势,比如“共情能力很强,并且在意她们共情到的东西”,这让作为《如鸢》游戏开发者的她们与玩家在心灵方面产生更加紧密的联系,从而也让“时代洪流下的英雄悲歌”这一主题,显得更为细腻,更有质感。
“女性向”与“英雄故事”不可兼得?这种偏见,或许早该被打破了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成特老酒坊,本文标题:《《如鸢》:出色的女性向英雄故事能带来多少潜能》